1、SEO的过去
SEO在国内真正的发展时间也就是十多年。2008年之前,我们做网站基本没有什么SEO的概念,那个时候只需要在title、keywords、description标签中重复叠加关键词就可以获得非常不错的关键词排名。
2010年,很多站长开始关注SEO,“四处一词”“长尾关键词”“站内定向锚文本”“外链为王”这些概念慢慢浮现出来,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SEOer,正是这些SEO前辈的积极推动,才让国内的SEO进入到一个体系化、有序化的时代。
也恰恰是在这个时代,国内的SEO黑帽手法开始层出不穷,点击器、伪原创、轮链、站群等让搜索引擎焦头烂额。
2012年6月28日,百度搜索引擎“大开杀戒”,一晚上屏蔽了70%的垃圾网站和站群,一时间站长圈怨声四起。
就这样,SEOer和搜索引擎的胶着“战役”一直持续着,直到2017年,百度推出了熊掌号。
当时百度提出要在2018年年底实现熊掌号覆盖搜索引擎70%的流量的目标,到了2018年6月,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40%左右。这样的举措让SEOer更加心灰意懒,觉得SEO基本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了。
尽管如此,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的,个人认为无论如何搜索引擎的核心依然是索引网页,而网页的制造者就是SEOer和站长,虽然在某些领域百度已经实现了内容的产生和导流,但是做全行业的内容和导流基本是不可能的。大量行业的内容的产生还需要网站和SEOer,这一点无可争议。
2、SEO的现在
这两年,很多SEO圈内人都不看好SEO的前途,但很多实体企业却越来越看重SEO的导流模式。
可能有读者会问,对于现阶段的导流,实体企业不是都看重新媒体如抖音、快手吗?这个不可否认,新媒体的确能快速带来流量和转化,但是投入成本是非常高的,并且没有连贯性。
如我们为产品做了一个推广短视频内容,或许这个内容可以达到几千上万的播放量,但是一旦这个视频的新鲜度过去,那就基本等于结束了。
而SEO就不同了,如果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打造一个行业性的网站去给自家的产品导流或者推广自家的品牌,一旦这个网站的权重上来了,那么后期的流量都是源源不断的,并且有非常好的拉新能力和客户黏连度。
一些SEOer觉得很难做流量,有流量很难变现,问题一定是自己没有做好。
个人认为,现在国内的SEO才刚刚进入一个从混沌到清晰的阶段,我们不再浮躁地去追求垃圾流量,我们更看重的是行业的精准流量。